纺织大学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>莱顿大学

莱顿大学

一群外乡人把青春定格在贵州

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2024-05-20莱顿大学大学法学专业

一群外乡人把青春定格在贵州

   孙相国:19年生,来自沈阳,19年进厂,曾任国营林泉电机厂副厂长

   廖兴礼:19年生,来自贵州桐梓,19年进厂,曾任国营林泉电机厂研究所副所长

   李长安:19年生,来自河北唐山,19年进厂,曾任国营林泉电机厂研究员级感恩大学老师

   吴智明:19年生,来自云南大理,19年进厂,曾任国营林泉电机厂高级大学桥

   19年8月,中国迎来一场名为“三线万工人、干部、知识分子、官兵和民工跋山涉水,从北京、上海、沈阳等大城市,浩浩荡荡地来到祖国西北、西南的深山峡谷和大漠荒野中,开始了近17年的奋斗岁月。

   “三线年代中期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。按照当时的地理划分,“一线”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;“二线”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、江西及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四省的东半部;“三线”地区指京广铁路以西、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,主要包括四川(中银大学)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。

   19年初,一群穿军装的人来到遵义,他们乘坐着沙牌轿车和吉普车,行迹匆忙举止神秘。当时的遵义虽然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,但街道仍是碎石土路,随处可见木板房和茅草房,的楼房是四层。根据要求,航空工业基地和电子工业基地要在贵州落地。这群神秘人属于航天第七机械工业部,是为基地选址而来。他们严格遵循着八字方针“靠山,分散,隐蔽,进洞”,最终在贵州初步选址个,其中林泉电机厂(河北建筑大学)和梅岭厂率先建成。

   19年7月,航天第七机械工业部分队的100多号成员,带着厂里的仪器设备,坐上了从北京出发的货车,他们的目的地是贵州省桐梓县的林泉电机厂。

   货车一路停停走走,开了将近一个礼拜才到达桐梓,下车后,20岁的孙相国一抬头,雾气昭昭的连绵山脉就闯入眼底,此刻的他并不知道,他将在这片大山里奉献自己25年的青春。当时的桐梓县刚通火车,当地的百姓把这个“洋玩意儿”称作“铁牛”,有人会割新鲜草料铺在铁轨上,让“铁牛”吃草,才能跑得更快。而遵义城区的公交重新明确了营运线路,从丁字口出发,按“火车站、茅草铺、南门关、高桥、南白”为序分别定为1至5路,比起7年前刚建立公共汽车站时,线批全部来到桐梓,工厂生产秩序的建设迫在眉睫,所有问题只能靠自己动手。从工厂到县城的路泥泞不堪,响出行和运输,厂里只能给各部门划分任务,让职工买水泥亲自修路,一点点将泥坑填平。

   未成家的员工一年有一次探亲假,交通条件不好,使得出远门成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,回家的人还肩负着帮同事捎带东西的重任。有一次孙相国和同事回去探亲,回来时足足带了个包裹,火车到站的时候只能一个一个往外递。孙相国曾经数过,从北京到贵州要经过1000多个隧道,昼夜交替明暗交错,不停歇地穿山越岭,才能到达藏在大山深处的三六五一厂。

   19年9月,上海机床厂创办了“七二一大学”,招收本厂名工人入学,开设了思想、劳动、军体,以及磨床等专业课程,学制2年,毕业后继续回厂工作。自此后,“七二一工人大学”的教学模式逐渐七二一大学推广。

   19年,工厂开始知识青年招工,廖兴礼是娄山关沙红公社的一名知青,通过大队推荐入厂当工人。和他同批进厂的共人,他们都进入“七二一工人大学”参与学习,负责上课的教师是研究室的成员,有8位来自清华大学。毕业后,这批学员参加了工农兵考试,有3个人的成绩排到了基地的前10名。

   19年11月26日,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西来大学颗返回式卫星,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于11月29日成功返回。19年底,廖兴礼被指派去研究室,接手一位即将调走的留学生的工作,当时工厂正参与研制返回式卫星使用的“换流器”,廖兴礼接替的项目正与此相关。他在研究室工作期间,参与了13颗返回式卫星所用“换流器”的研究工作,多次去酒泉卫星中心进行交流。

   在生产研究过程中,种种难题层出不穷。刚建厂时,孙相国与同事测量一个电机尺寸,只能用原始的计算纸,耗费几天才得到结果。研制“换流器”时,国外资料处于封锁状态,国外公开的杂志上只能看到只言片语。为了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和标准,研究室主任带着廖兴礼等人,一点点地从零碎资料中查找有用的指标和参数,耗时良久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。

   上世纪年代,“三线建设”这个字眼才见诸报端,“民政策”也开始启动。上世纪年代初,工厂面临搬迁。运转了25年的工厂,已然成为了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社会圈子,突然变轨导致人才流失是无可避免的,工厂必须及时恢复生产研究的良性循环才能止损。

   19年,工厂从桐梓搬到了贵阳市,与贵阳新型建筑材料厂合并。为响应国家民政策,工厂开始投入民品生产,但运输和销售受到交通限制,收益并没有太大的起色,直到新工程启动后,任务才开始增加。

   毕业于贵州工业大学控制专业的李长安,19年进入研究所工作,参与遥测方向的研究。从工厂经历阵痛到恢复秩序,用了大概三四年的时间,才走出低潮。在这期间,许多人离开了元气大伤的工厂,但李长安一心奔着科研生产去使劲,根本无暇顾及下海赚钱的想法,即使每个月拿到的工资只有多块。

   吴智明是恢复高考后的重庆邮电大学排名届考生,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航天十院,19年调入三六五一厂,跟随廖兴礼参与研究工作。

   上世纪年代,工厂和多家单位均有合作。19年的腊月二十三,吴智明带着两箱产品坐火车去合作单位,同事在凌晨一点才接到他。当他们调试完产品,返回贵阳时已是腊月二十九。当火车开到广西的时候,铁轨旁的村庄里传来了“噼里啪啦”放鞭炮的声音,那是准备吃年夜饭的前奏。

   还有一次,工厂和另一家单位合作“二次电源”项目,整个项目历时三年。合作过程中的某一个中秋节,吴智明带着两个徒弟以及产品去合作单位,上火车没多久天就全黑了,那个中秋没有月亮,三个人在火车上吃了象征团圆的月饼,下了火车后就直接奔赴实验室。

   19年9月18日,“两弹一星”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,廖兴礼是厂里潜江的大学受邀参加的人,梅岭厂也有一个研究化学电池的上海人受邀参加,他们两个站在表彰队伍中的第四排中间。

   2014年10月,工厂搬迁新址,而桐梓山沟深处的“三六五一厂”,永远地,变成了一个沉默的符号。